科技之家

科技之家,汇聚专业声音 解析IT潮流

24小时 >

首页 > 24小时 >

永城介绍(永城建制沿革)

来源: 时间:2023-05-21 15:35:44

  永城,位于河南省最东部,隶属河南省。地处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,素有“豫东明珠、绿城水乡”之称。截至2021年,全市总面积2020平方公里,人口160万人,现辖25个乡镇、6个街道,770个行政村(社区)。 截至2021年,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1.08亿元,同比增长7.5%,两年平均增长5.7%。全年全市耕地面积33.97万公顷,基本农田28.07万公顷,批准建设用地0.13万公顷,补充耕地0.04万公顷。已发现矿种75种,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55种,其中金属矿产18种,非金属矿产14种,能源矿产1种,水气矿产1种。自然保护区32个,其中国家级4个,省级2个,自然保护区面积12.89万公顷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,打造并拥有了“汉兴之地、能源之都、面粉之城、生态之市、长寿之乡”五张城市名片,。获评全省第一批县域治理“三起来”示范县(市)。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县域营商环境百强。 截至2021年,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2.06万人,普通高中毕业生3.26万人,初中学校毕业生8.90万人,普通小学毕业生9.11万人,在园幼儿20.24万人。各类民办学校1294所。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,群众艺术馆、文化馆12个,公共图书馆12个,博物馆、纪念馆5个,有广播电台10座,电视台10座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7个,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2个。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320个。其中,医院138个,妇幼保健院(所、站)12个,专科疾病防治院(所、站)2个,社区卫生服务中心(站)42个,诊所、卫生所、医务室661个,村卫生室4246个。 永城文脉悠长、文化厚重,是千年古邑、汉兴之地。孔子周游列国,经芒砀山避雨晒书,留下千古佳话。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,以永城芒砀山为根为源,开创了大汉王朝四百年帝业。西汉梁国自梁孝王刘武始,八代九王在芒砀山辟建地宫,建造墓室,规模宏大。梁孝王王后陵被誉为“天下第一石室王陵”。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2017年被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。

  中文名:永城

  外文名:Yongcheng City

  别名:马甫城、雪枫

  地区生产总值:615.79亿元(2019年)

  人均生产总值:49654元(2019年)

  政府驻地:东方大道中段人民广场北

  电话区号:0370

  著名景点:芒砀山、造律台、汉梁王墓群、崇法寺塔、陈官庄烈士陵园、日月湖

  机场:永城通用机场(在建)

  火车站:永城北站(高铁站)

  地理坐标:东经115°58′~116°39′、北纬33°42′~34°18′

  面积:2020平方公里

  人口数量:160万人

  行政区类别:县级市

  国家/地区:河南省商丘市

  下辖地区:25个乡镇、6个街道、770个行政村(社区)

  主要民族:汉族、回族、满族、蒙古族

  邮政编码:476600

  地理位置:河南省最东部

  气候类型:温带季风气候

  车牌代码:豫N

  代理市长:曾凯

  永城建制沿革

  永城境内有原始社会晚期人类聚落10余处,王油坊遗址、造律台遗址、黑堌堆遗址等均属龙山文化范围。

  夏,永城市境属豫州之域。

  商,境内出现了棘国、攸侯国两个小国家,有永、酂和芒诸地。

  西周,市境大部属宋国,西南部属焦国。春秋,大部属宋国,西南部先后属焦、陈、楚。战国,先后属宋国、楚国。

  秦,境内设置砀县(今芒山镇),属砀郡,芒县(今陈集镇刘寨村南)、酂县(今酂城镇)属泗水郡。公元前206年,属项羽西楚国。

  汉,境内有芒县、酂县、敬丘侯国(今太丘镇)、建成侯国(今侯岭乡二郎庙湖),属沛国谯郡,而北部砀县一部(今芒山镇)归梁国所有。东汉,光武年间改芒县为临睢,明帝时改敬丘为太丘。临睢、太丘、酂县属沛国,砀县属梁国,建成侯国废。

  三国属魏,境内临睢、太丘、建平、酂县属谯郡,砀县属梁国。

  西晋,临睢、太丘、建平三县并入酂县,属豫州谯国,砀县并入下邑(今砀山县),仍在梁国(亦称梁郡)境内。另有部分属于郸县(今丹城镇)之地。

  东晋十六国,太宁三年(325年),县境属后赵;升平三年(359年)属前燕,太和五年(370年)属前秦;淝水之战(383年)后属东晋。

  南朝宋,永初三年(422年),酂县属梁郡所辖;元徽元年(473年),“置徐州,立新昌郡,以酂县属之”。

  北魏建立后,酂县划归谯州临徐郡,后废。太和二十一年(497年),永城市境属徐州粱郡;东魏武定四年(546年),市境西南部为南兖州马头郡下邑县辖区,东北部为徐州砀郡砀县辖区;北齐时,境内置安阳县(今芒山镇保安山南),砀县并入,属彭城郡。这一时期,永城县境所辖诸县并入酂县,县域以酂县为主。

  隋,复置酂县,属谯郡。大业六年(610年),割彭城、睢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,治所在马甫城东北3里。芒砀山以北地区属梁郡砀山县。

  唐,永城、酂县属河南道谯郡。武德五年(622年),永城县治所迁于马甫城(此地势较高,为一山丘,又名无影山);贞观十七年(643年),酂、永城二县直接归亳州管辖,砀山县属宋州辖区。

  后梁,升砀山县为辉州;后唐,废辉州复置砀山县,属单州,永城、酂两县属亳州。

  北宋,永城市境所辖仅包含永城、酂二县,永城、酂县属淮南东路亳州。

  金,兴定五年(1221年),因永城为淮北要地,在芒山地区设置保安军镇,升永城县为永州,脱离亳州管辖,辖下邑、砀山、酂县。砀山县治曾沉于水,迁址于保安镇(今芒山镇)。

  元,至元二年(1265年),酂县入永州,降永州为永城县,属河南江北行省归德府;至元二十五年,“归德府”更名“汴梁路”,永城随属。

  明,永城县属河南省开封府归德州。嘉靖二十四年(1545年),升归德为府,永城随属。

  清,置永城县,属河南省归德府;宣统三年(1911年),改属河南省开归陈许郑道归德府。

  民国二年(1913年),永城县属河南省豫东道,民国三年(1914年)6月,豫东道改名开封道,永城县随属。民国二十二年(1933年)2月,永城县划归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管辖。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至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的抗日战争期间,永城境内国民党辖区仍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,抗日民主政府辖区先后隶属豫皖苏边区革命根据地、淮北第二行政区和苏皖边区第八行政区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2月,更名雪枫县,县境南部划归雪涡县,县境西南部划归雪商亳县。民国三十五年(1946年)12月,雪枫、雪涡、雪商亳3县隶属豫皖苏边区第三行政区。民国三十六年(1947年)3月至11月,县东部为萧宿永县辖区;民国三十六年(1947年)11月,县北部成立砀南县。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3月,雪枫县复名永城县,撤销雪涡、雪商亳、砀南等县,恢复原建制,隶属皖北行政区宿县专区。

  1952年起,永城县由安徽省宿县专区划归河南省商丘专区,县域大规模变更结束。1959年1月至1960年底隶属河南省开封专区;1961年至1996年,隶属商丘专区。1996年,永城撤县设县级市,治所向东迁移8公里沱河北岸大谢庄建东城新区。1997年商丘撤地设市,永城市由河南省直辖,商丘市代管。2014年成为省直管县,仍隶属原地级市商丘市。2016年永城被河南省规划建设为商丘市域副中心城市。

  名称来历

  据传,隋大业四、五年间,淮河、汴河流域连遭大水,多数城池被水淹没。六年三月,隋炀帝乘龙舟顺汴河(通济渠)南下,一路上只看见马甫城安然无损,隋炀帝顺口说道:“五年水灾毁多城,唯有马甫是永城”。皇帝金口玉言,从此马甫城改为永城,意即“永久坚固,摧而不毁”。另外一种说法是永城之名沿用了甲骨文中的原地名“永”,即永城市境内原有“永”地,隋朝沿袭了古老的原地名而称“永城”。据《永城县志》记载:“纣王于十年(前1065年)九月率军一万余人征人方(位于今苏北、鲁南一带),十一月至次年二月,往返途经芒、酂及攸地之永。”2010年版的《永城市志》也记载:“商代,境内有攸地之永和酂邑、芒诸地。”

  

相关文章

Win